一天CTPS工作坊,我獲得什麼?又給自己哪三個課題?

這篇文章要講的是


台灣大學領導學程之課程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(後簡稱:CTPS),3/3全天工作坊的心得。補充脈絡:CTPS是一堂什麼樣的課,為什麼我要排除萬難去旁聽?

一天工作坊,我獲得什麼?

工作坊當天大約有快200位學員,時間從9:00~17:00,上下午的流程都是:老師簡報上課→小組討論個案→輔導員回饋→三個小組間的互相演練→抽組上台簡報→老師回饋,非常紮實。回想當天的課程,我想從流程中的上午課程、下午課程、小組討論,分三段來說明我的收穫。


上午課程

早上的課程,分成老師講課、小組討論&簡報,兩個階段。90分鐘的授課,一開始先做破題,內容在課程說明會上就聽過了,我也已經分享在此篇文章的這個段落「這堂課吸引我的地方」。正課是在講陳述論點要有架構,我整理出三個重點:
  1. 有一種你我都應該立刻開始練習的陳述架構,叫做MECE(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。來自麥肯錫顧問公司,將某件事或某個概念,當成整體來思考,再分成彼此獨立、互無遺漏的子集合。例如說:「發生車禍的原因,可以分成自摔、被撞、互撞...」、「最近衛生紙搶購的熱潮,我想從消費者、經銷通路、製作廠商,三個角色來討論」、「我對臺灣發展的看法,可以分成從臺灣、中國、世界看臺灣...」等。
  2. 回答問題的第一句,永遠應該是我有三個想法/角度/面向/收穫...在回答問題的時候,永遠把答案拆成三個子集合。舉例來說:「這件事,我想從前因、過程、結果,三個階段來說明...」、「關於你剛剛說的事情,我想從人、時間、地點,三個要素來總結...」等。
  3. 訣竅是慢慢說、快快想。
    因為你已經知道第一句要說三個,但到底要說哪三個,你可能還沒想到。所以必須慢慢地把第一句講出來,爭取一些時間在腦內思考:我要拆成哪三個。(嘴巴講速要慢,腦內思考要快)
    另外,和同學
    演練的時候發現,如果需要更多時間,可以復述一遍對方的問題,可以多為自己爭取到3~5秒的思考時間。

透過不斷練習來強化MECE,可以自我要求用MECE來說話、或將新資訊用MECE來整理。大家有沒有發現,其實我已經開始在練習MECE了呢?!

而為了讓小組練習MECE,同時銜接下午課程。老師授課告一段落後,各組拿到個案一,由輔導員帶開進行小組討論。



據輔導員說,在討論第一個簡報時,很多小組都卡在不確定向總經理報告的目的是什麼,難以聚焦。抽點三組上台簡報的時候,老師也刻意製造對比,「選修學生組」vs.「業界旁聽組」,很明顯的業界旁聽組,才有抓到這份總經理簡報之目的。而我會在此文的第三大段,反思小組討論的過程。

下午課程

我想老師已經預見上午小組討論的慘況,所以下午課程的重點是「簡報要如何有效說服?」,我也整理了三個收穫跟大家分享:
  1. 每次的溝通都有其目的,你的目標夠明確嗎?
    第一句話我想大家都看得懂,但卻常常有不夠明確的目標,就出去跟人溝通/談判/簡報...像是「交換一下意見」、「更新現況」、「讓他更了解」、「看看對方的反應」都是沒有目標的。
    夠具體的目的,會是「爭取多兩個月的時間」、「答應投資這個案子」、「指定有能力的配合窗口」等。
  2. 以終為始,永遠先想簡報的對象,你希望他聽完簡報,還記得什麼(take away)?你希望他聽完簡報,決定什麼或做什麼(signable contract)?Sherman老師指出,許多人在做簡報時,時常從這個角度下去發想:我想要跟對方講什麼,通常就是無效溝通的開始。
  3. 以終為始,所以你應該先講重點,再由上而下,逐一用論點與事證支撐。但是我們做事或說事情的順序,常是相反的是由下而上,要改正習慣並不容易。

講完高效溝通後,開始第二階段的小組討論時間,各組都要準備一份PPT向市長報告。


小組討論

最後,我想要以小組討論的反思,來總結工作坊一整天的收穫。畢竟,要真正能學到東西,還是要實際快快做、快快錯、快快改。

小組討論的過程,我想從老師、組員、我自己,三種不同角色的角度來反思。
    • 以老師角度,我從課程設計之中,接收到老師的三個巧思:
      • 多給予學員練習的機會。
      • 第一次簡報多了一層設計,要跟市長報告前,得先跟總經理報告。要在臨時組成的團隊之中,讓團隊釐清簡報目的,是有難度的。希望讓學員在實際討論之試誤之中,自己發現釐清簡報目的的重要性。
      • 第二次簡報主要是練習mece與金字塔結構,如何架金字塔,表達的順序又為何?
    • 以組員來說,我看到組員們,大多在做這三件事情:
      • 花了很多時間找資料。
      • 腦力激盪想解決方案。
      • 做自己的架構。
    • 而我自己,我想分成我實際看到的、我看到之後做的、我沒做的或是做了會更好的三個層次來談:
      • 我看到的
        • 起頭時,大家都沒搞清楚個案的預設條件,造成浪費很多時間在搜尋沒用的資料,且資料整個限縮了思考。
        • 簡報對象在想什麼、簡報的目的是什麼?無法釐清、全組無共識,或說有講到,但全組沒有同步,不時有些非共識下的點子被拋出來。(混亂的雜訊)
      • 我做了什麼?
        • 討論發散不是壞事,我嘗試總結大家的點子,同時剔除我認為的非共識點子。以結果來說,好像沒有做得很好。
        • 鼓勵大家練習說說看。但組員要求我講的時候,我當下卻退縮了。事後檢討是,我習慣會害怕自己做得沒有自己期待中的好。(課題1:想想如何破除心魔?)
        • 練習對組員的點子說「Yes, and」,但發現沒有說得很好(課題2:給自己的練習:拿好日子革新手冊拿出來複習,並實際口語練習。)
      • 我沒做什麼?或是做了什麼會更好?
        • 要我講的時候,我退縮了。
        • 更好的Yes, and說法。
        • 看到組員的想像與現實有差距,但沒有告訴大家減法的重要。想到的點子、找到的資料太多,但並不是每一個都是我們需要的東西,有加法,沒有減法。(當下已覺得很混亂,沒有心力再跟大家講這一點,也預設大家吸收不了。)
        • 非常難以收斂,以至於在有限時間內,討論不出好的方案。團隊無法分辨哪個點子好、哪個不好、哪一點要應用在哪個地方。(課題3:要怎麼做才能表示這個點子不好,得捨棄,但又不讓對方進入防禦模式?)


【打賞時間】感謝你閱讀到最後,我說如果你能順手...


✓ 留言給我,我會很開心

✓ 多刷幾次文章、幾天後再來看看也是很好的鼓勵喔

✓ 用街口支付或台新Richart,donate 我,是最實質的鼓勵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客服/取消/退租Friday影音的經驗分享(三)---成果

客服/取消/退租Friday影音的經驗分享(一)打給客服的第一通電話

客服/取消/退租Friday影音的經驗分享(二)---與客服人員的對話過程+自我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