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台語入門書--鄭順聰《台語好日子》

鄭順聰《台語好日子》這本書是木馬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,之前就有買這本書,一直放在書架上,總想著有一天會開始學台語,等到那天再開始看書。 想開始學台語的這一天終於來了,買這本書回來沒有白費。作者阿聰他自己是小時候有講台語的人,也是因為長大之後沒有使用的機會,退步了很多,一直到小孩出生之後,他跟老婆才一起學台語,恢復到他們應該要有的程度。 「我最一輩人的台語,上國小後便遭到剝奪,教育體制耗心又耗時,跟父母的對話只會越來越少。......然而,進入教育體制後,思考與口語都以華語為主,台語流失得更為更嚴重。實在不知道,我與母語的距離有多遠。」 這本書就是阿聰記錄他學台語的一些方法跟工具。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是,阿聰完全點出一個台語失學者,想要學回台語的時候會遇到的困難。 我想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:每次想要學台語,找一些台語的資料來看,看到別人打羅馬拼音的台文,就會覺得很難入手、很困難、很遙遠、看不懂...所以阿聰很友善的建議讀者,先從別的地方開始。他先介紹一些生活情境會用到的台語單字,例如:打招呼、時間等等,讓讀者體驗到台語的有趣之處。 等我體驗到台語的有趣之處,同時也從我熟悉的台語下手,讓我有一點點習慣開始看台文字和羅馬拼音。這時阿聰才開始說,他是怎麼學台語的,然後介紹工具、學習資源給我。 不會讓人卻步的語言學習書,就是優秀的入門書籍。感謝鄭順聰寫這本《台語好日子》。

學台語的起心動念

這篇文章,紀錄自己思考要不要學台語的一些心境轉折。2019年不著邊際地學台語,2020年發生了一件事情,讓我開始想要認真學台語。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,我知道有不少人跟我有類似的生命經驗,讓我從2019年,講回童年,再講到今年發生的事情。 遮phiⁿ bûn-chiong,kì-lo̍k chū-kí su-khó boeh o̍h Tâi-gí bô?ê chi̍t-kóa sim-chêng  chóan-chiat。 與阿華師的相遇 撿回台語的想法,在心中想很久了。2019年中,在一場台語講座,那場他是在場下聽的觀眾,聽他的發音和用字,就知道這個人對台語下了功夫。會後,他主動提議要念台語詩給現場觀眾聽,台語的音韻真的美,我聽到起雞皮疙瘩。 那時他說,他開始認真學台語,才半年。沒過多久,就在網路上看到阿華的第一隻影片, 不忍台語將滅亡,阿華師:「我這一輩子,再也不說華語了。」 ,才是他真正撩落去的開始。 我自知為一個沒有語言天份的人,除了佩服阿華的三聲道之外,也深感佩服他影片最後的真情流露。 我與台語的距離 不過,回到我自己的話,因為距離台語實在太遙遠了,使用台語的經驗幾乎停在國小國中時期,那時阿公 阿媽尚未過世,和兩位老人家對話,才有使用台語的機會。 阿公、阿媽過世之後,我也到了到外地求學、工作的時期,一直到現在。一年幾次偶爾回家,在家裡爸媽也使用台語過生活,不過因為我的台語程度實在太差,變成爸媽會「配合」我,講華語。這一年我刻意和爸媽對話時,盡量用台語表達,但實在沒進步多少。 我知道,深層原因是我找不到對台語的記憶、關聯與愛,一直抱持著粗淺的想法,有一搭沒一搭地學著。 危機引發的契機 一直到幾天前,媽媽在電話裡講到爸爸在家附近吃麵,吃到一半突然暈厥過去的事情。爸爸當下沒幾秒就恢復清醒,幸好也沒有撞到頭。不過這件事情還是讓我心中一驚,促成我想更認真學台語的契機。 在在就是因為我是一個不孝順的女兒吧。長年離家,我和爸爸又都是少話的人,不太知道怎麼和爸爸聊天。時常想和爸爸聊天,聊沒兩句就句點,不知道怎麼繼續對話,我覺得很困擾,也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。 要聊天,「想話題」可能是一個方向,不過因為不住一起,興趣不一樣,我也不想聽爸爸說教,能聊的話題實在很窘迫。 學台語至少我有一個東西,讓我追著爸爸去問,用著爸爸習慣

輕鬆發想100個點子的Mece storming

圖片
界定問題後,拆解問題、腦力激盪等方式,可以讓自己知道要從哪裡下手。但原來,我以前用過的腦力激盪,是隨機的發想方式,一群人想出來的點子頂多20個,不夠多、也不夠周延。 自己沒做過的,對自己來說就是陌生問題。但是很多陌生問題,其實八成在公司、產業裡面已經有過類似經驗,找到這些人去問問題,會很有幫助,不要閉門造車。 對症下藥、找出根源、治標治本、嘗試錯誤...是一些常聽到的解決問題的想法。越熟悉的問題,越有跡可循,要注重根本原因(root cause);解決陌生問題,則是注重「有架構來全面發想點子」,老師的作法,做到最後一層,通常會產生150~200個點子。後續仍需篩選出有效、可行性高的點子,但光是腦力激盪的方法不同,就可以讓你全面發想問題的解法。比較不容易已經在執行點子或證明點子有效的時候,發現其他當初沒有想過的點子。這邊要注意的是,通常我們不會遇到完全熟悉或完全陌生的問題,所以兩種方法都有存在的價值。 從問題開始,以Mece展開的魚骨圖,不是要找造成問題的原因,而是從問題開始,全面發想點子。不找原因是因為1.證明原因耗時 2.找到的原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元兇 3.找到原因可能無解。 Mece storming 初期階層開展的子集合,要盡量是乘法關係,加法是金字塔底層,再來做差異化,否則會流於隨機發想點子。此時的me相互獨立,重要,但ce完全窮盡,更重要。 二三層乘法展開後,再用加法,接著就可以逐項去發想點子,這時候每一條支線,都能助你想到三到五個點子,所以若你做到第四層1-3-9-27,就能輕鬆想出100個點子。也因為前面已經用mece思考過了,會幫助你想到之前想不到的點子。 【打賞時間】感謝你閱讀到最後,我說如果你能順手... ✓ 留言給我,我會很開心 ✓ 多刷幾次文章、幾天後再來看看也是很好的鼓勵喔 ✓ 用街口支付或台新Richart,donate 我,是最實質的鼓勵

解決問題之前就卡關?因為界定出「正確問題」,比你想得還要困難

圖片
在前文《 我為什麼要排除萬難,去上這堂「解決問題CTPS」的課? 》曾經提到, Sherman老師在台大開立的這堂「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」,2018已經是最後一屆了。 往後若想繼續學習   Critical Thinking & Problem Solving ,可以加入老師主持的「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」臉書社團。 既然已經知道何時會畫下句點,那麼3/5的這堂課,就是倒數第12堂星期一的課。這一堂課,我依照課程的前中後三個階段,來記錄我的收穫。 前:課程回顧 老師花了40分鐘,回顧兩天前 CTPS工作坊 所傳授的課程。聽課的當下,我很納悶老師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,重複再講一次?就以往的上課經驗來說,都是直接進入沒有學習過的篇章。即使回顧,頂多花個5~10分鐘,快速帶過上一次的講義。 如果一開始上課,就進入新的篇章,一方面是聽課的人,腦海中仍在轉著上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,例如:剛剛的晚餐很好吃、剛剛誰誰誰打電話來說什麼 etc. 二來,如果沒有複習,兩堂課之間沒有連貫。三是現場的狀況,將近有200人,且開始上課已經30分鐘,仍陸續有同學抵達教室。 綜合這三點原因,40分鐘的前情提要,老師做了三件事情:為大家複習、等待同學到齊、逐步將每個人的思考,慢慢聚集到比較一致的狀態。這三件事情都為了,今天接下來的課程重頭戲,做好鋪陳與預備。 中:本日新學習-界定問題 既然這堂課叫做「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」,而 Sherman老師也強調過數次: 動手 解決問題,是鍛鍊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方式。 助教們早已協助老師,洽詢了許多公司,最後選定六家公司,提供八個真實要著手解決的問題,做為本學期的個案。而在學期一開始,就直接上主菜了!今天會讓選修小組們,選擇本學期將要執行哪一個個案。並且,小組們要在本週末前,和業主約時間訪談,進一步瞭解業主的問題、以及能提供的資料或協助。(完全真槍實彈!!!) 所以「訪談」這件事,目標就是要「界定問題」。要如何決定訪談的時候問什麼?說什麼?答應什麼?以及決定訪談後的工作方向? 這麼無邊無際、摸不著頭緒的狀況,可以用三個角度來思考:了解主觀認知、了解客觀狀況、再評估小組可以提供的加值服務。 了解業主的主觀認知 訪談前:因為時間緊迫,小組得先分工,確定能去的人數,就趕快聯絡與安排訪談時間

一天CTPS工作坊,我獲得什麼?又給自己哪三個課題?

圖片
這篇文章要講的是 台灣大學領導學程之課程 : 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(後簡稱:CTPS) ,3/3全天工作坊的心得。補充脈絡: CTPS是一堂什麼樣的課,為什麼我要排除萬難去旁聽? 一天工作坊,我獲得什麼? 工作坊當天大約有快200位學員,時間從9:00~17:00,上下午的流程都是:老師簡報上課→小組討論個案→輔導員回饋→三個小組間的互相演練→抽組上台簡報→老師回饋,非常紮實。回想當天的課程,我想從流程中的上午課程、下午課程、小組討論,分三段來說明我的收穫。 上午課程 早上的課程,分成老師講課、小組討論&簡報,兩個階段。 90分 鐘的授課, 一開始先做破題,內容在課程說明會上就聽過了,我也已經分享在此篇文章的這個段落「 這堂課吸引我的地方 」。 正課 是在講陳述論點要有架構,我整理出三個重點: 有一種你我都應該立刻開始練習的陳述架構,叫做MECE(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。 來自麥肯錫顧問公司, 將某件事或某個概念,當成整體來思考,再分成彼此獨立、互無遺漏的子集合。例如說:「發生車禍的原因,可以分成自摔、被撞、互撞...」、「最近衛生紙搶購的熱潮,我想從消費者、經銷通路、製作廠商,三個角色來討論」、「我對臺灣發展的看法,可以分成從臺灣、中國、世界看臺灣...」等。 回答問題的第一句,永遠應該是我有三個想法/角度/面向/收穫... 在回答問題的時候,永遠把答案拆成三個子集合。舉例來說:「這件事,我想從前因、過程、結果,三個階段來說明...」、「關於你剛剛說的事情,我想從人、時間、地點,三個要素來總結...」等。 訣竅是慢慢說、快快想。 因為你已經知道第一句要說三個,但到底要說哪三個,你可能還沒想到。所以必須慢慢地把第一句講出來,爭取一些時間在腦內思考:我要拆成哪三個。(嘴巴講速要慢,腦內思考要快) 另外,和同學 演練的時候發現,如果需要更多時間,可以復述一遍對方的問題,可以多為自己爭取到3~5秒的思考時間。 透過不斷練習來強化MECE,可以自我要求用MECE來說話、或將新資訊用MECE來整理。大家有沒有發現,其實我已經開始在練習 MECE了呢?! 而為了讓小組練習 M